
阿富汗素有“帝国坟场”之称,作为中国曝光率最高的邻国之一,它可谓是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国,虽然近在眼前,却更像远在天边。注意看阿富汗地图,不难发现在其东北部伸出一块狭长的地带,连接中国,也正是因为这块地,阿富汗成了中国的邻国。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这块土地,其实这块地原本不属于阿富汗,而是俄国为了躲开印度,割给它的。
印度对中国、巴基斯坦、缅甸都有领土要求,武装入侵过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吞并锡金,干涉不丹、尼泊尔等国内政。可以说,印度对它的所有邻国都展现出咄咄逼人的强势姿态,除非向它割地,或者向它称臣,才能善罢甘休。众所周知,印度自身在历史上长期分裂,几乎不曾完全统一过,即使是号称印度最强大的莫卧儿王朝,也始终不曾占据过南亚次大陆的南端和马拉塔王国。所以印度在声索领土主权的时候,从来不敢以印度民族的本土政权为依据,而是以英属印度的殖民史寻找原因。
印度对邻国的“非臣即灭”的不友好态度,从英属印度时期就已养成。19世纪的印度也常常是南亚的战争策源地,英属印度军队积极对外侵略扩展,先后侵略过阿富汗、中国西藏、缅甸、以及尼泊尔等国。它所表现出的侵略势头,令它周围的大国、小国都十分头痛。中国深受其害,素以吞并他国领土为名的俄国为了不和它为邻,选择“壮士断腕”,竟然主动割出一块地给阿富汗,连印度人的面都不想见。
这块地,就本文开头时所提到的那块连接阿富汗与中国的狭长地带“瓦罕走廊”。瓦罕走廊其实被牢牢夹在帕米尔高原与高耸险峻的兴都库什山之间,大部分地区都是干旱缺水的沙漠,仅有极少量的耕地,那里的居民基本上靠天吃饭;瓦罕走廊南部的山麓地带零星分布着一些高山牧场,雨季时易遭山洪袭击。实际上,整个瓦罕走廊是阿富汗最为贫瘠的地区。
瓦罕走廊历史上曾为中国领土,清朝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木叛乱后,统一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也将之纳入版图。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曾派少量部队越过色勒库尔山脉在这附近建立过哨所。之后,俄国势力进入这里,中俄军队几次交战后清军不敌,退出这一地区。
1884年起,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与阿富汗划定西北和东北边界。在东北边界上,因为俄国不愿与英属印度接壤,俄国迫使阿富汗当时的统治者阿卜杜.拉赫曼接受人口稀少并延伸到中国的狭长地带,就是” 瓦罕走廊”。这种别人不要,也要腆着脸硬塞给别人地的事,在俄国历史上并不多见,一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这地本来也不是它的,二是不想和印度这样一个不友好的国家为邻。
印度独立后,从英国继承了国家实体,也继承了它的殖民主义精神,近年来,不断对外积极扩张。印度的殖民主义也是简单粗暴,占领一地,殖民一地,驱逐一地原住民。考虑到其日益增长的国力和狂妄的野心,印度在遭受下一次重大打击前,仍旧是南亚最不稳定的因素和冲突的发起者,是和平最有威胁的挑战者。
转载请注明:《俄国宁愿白送给阿富汗一块地也不愿和印度为邻》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