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记忆 | 那些年,老北京人的夏季是这样防蚊子的
再过两天,就是大暑节气了。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大暑”节气前后是北京一年中最热的日子,也是蚊子最多的季节。特别是连着几场大雨之后,天气潮湿闷热,蚊子更加猖獗。“火绳”熰烟、冷布糊窗等等,都是老北京夏季驱蚊防蚊子常用的招数……
明佚名绘编《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中的“艾叶插图”
“火绳”曾是夏日驱蚊常用之物
“火绳”又称“火要子”,是用蒿草、艾草拧成绳子形状,为早年间夏季常见的一种驱蚊之物。因蒿草、艾草的茎叶燃烧起来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蚊子嗅到后就会逃之夭夭。对于“火绳”驱蚊,明方孝孺在其所撰《蚊对》中记载:“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
在老北京,住在大杂院里人们的晚间生活比较单调,所以天一擦黑儿,多聚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聊天。这时也正是蚊子开始猖獗的时候,为了防止蚊子的骚扰,人们便点燃起早就准备好的火绳,用阵阵烟雾和蒿草味儿将蚊子驱散。火绳有个正反之分,所谓正,就是在点火绳时要把搓拧过程中留下的毛茬朝后,这样火绳才能够充分燃烧;如果反了,不但不易燃烧,还会自动熄灭,起不到驱蚊效果。
“打火绳”很有讲究,一是不能编得太长,一般在三尺来长,以便每天使用一根;二是编得不能太粗、太紧,编得太粗太紧不易燃烧;三是要用刚采回来的鲜蒿草打火绳,柔软易编。打好的火绳一般要放在房檐儿下呲晾一天、半天儿的,但绝不能晒干了。傍晚擦黑儿的时候,蚊子刚一上来,便将火绳点着。
早年间一进农历六月,京城街巷中就有卖火绳的,多是城近郊的农民,打些火绳拿到城里,一边走,一边叫卖:“火绳--熏蚊子!”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蚊香的广泛使用,火绳才逐渐减少,如今已难寻其踪。
打磨厂街
冷布糊窗曾是老北京最普遍的防蚊招数
说到冷布,入籍已很难觅到了,而早年间却是夏秋时节用来糊窗以防蚊蝇骚扰之物。冷布实为一种纱布,老北京人多称其为“窗纱”。冷布名为“布”而非“布”,非“纱”而似“纱”,是用木机织的一种窗纱,单股细土纱,织成孔距约两三毫米大的纱布,再上绿色浆或本色浆。干后熨烫平整,用来当纱窗糊窗,既可通风透气,又能挡住蚊蝇进入室内。
打磨厂老店
打磨厂“兴盛祥”包揽了皇宫用的所有冷布
过去京城有专门出售冷布的店铺,俗称“冷布庄”,多集中在前门外打磨厂和北官园一带,民国时期有近二十家。打磨厂有家名为“兴盛祥”的冷布庄,开办于清道光年间,它与其他冷布庄不同,为前店后厂,只出售自织的冷布。据传,“兴盛祥”的掌柜让伙计给李莲英的府上连换三年新的冷布,且分文不取。李莲英便让帘子库(位于地安门内大街路东,明清时为皇宫采购、制作、储存帘子、纱帘等物之所)总管把每年夏季为宫里提供冷布的差事给了“兴盛祥”。有了这份“皇差”,“兴盛祥”的生意越来越好,成了京城著名的冷布庄。
颐和园乐寿堂
颐和园乐寿堂为防蚊曾高搭天棚
每年“夏至”之前,慈禧居住的颐和园乐寿堂要搭起天棚。这天棚与盛夏之时京城王府、四合院里搭的天棚有所不同,那些天棚主要是防曝晒、降暑热的,而乐寿堂搭起的天棚主要是防蚊蝇的,对天棚的要求也必须是严丝合缝,不许有一点空隙往里飞蚊子钻蠓虫。天棚搭好后,慈禧太后便派太监、宫女守着,发现蚊子,立马打死。
慈禧太后散步太监手提熏香炉驱蚊
夏日里,慈禧太后晚膳后常到昆明湖畔的长廊里散步乘凉,宫女、太监要为她前前后后提着熏香炉来熏蚊子。每年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之日,颐和园里的宫女和女佣们这天晚上要在月光下举行穿针引线“女红”比赛。比赛结束后,慈禧太要对获胜者予以赏赐。农历七月虽已入秋了,但昆明湖边的蚊虫仍然不少,贴身宫女要在她身旁点燃艾蒿驱蚊。
作者 户力平(有删改)
实习编辑 陆琪
转载请注明:《记忆 | 那些年,老北京人的夏季是这样防蚊子的》 复制链接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