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卫视使命类大型公益扶贫节目《脱贫大决战》第一季,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2016年度创新创优节目,被誉为 “十八罗汉”。在第二季节目献言献策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处长马晶表示,之所以先后把《脱贫大决战》评为季度、年度的创新创优节目,和节目本身鲜明的时代特点密不可分。
《脱贫大决战》立足公益性、凸现服务性——方向明确,不忘初心
《脱贫大决战》实际上是一档公益服务节目。在他看来,满怀真诚的公益性和实实在在的服务性,是《脱贫大决战》获得成功的立身之本。
“节目提出了不仅要做脱贫攻坚的见证者,更要做参与者。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节目中设立了大象公益基金,带动责任企业、观众、用户,实实在在地为贫困乡村、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具有示范意义。”马晶说,民政部门在节目中介绍河南对残障人士的补助政策,介绍深山区异地搬迁政策,这些也让观众切实感受到我们政府的努力。
马晶认为,在脱贫攻坚“摧城拔寨”的关键时期,《脱贫大决战》通过电视媒体大众化的、直观的宣传,对保障政策、扶贫政策进行解读,对当地的扶贫措施落实进行介绍,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脱贫大决战》打造故事性、增强可看性——雕琢细节,打造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讲好中国故事事半功倍。总局高长力司长在前几年也提出来,电视节目制作的一个方向就是公益文化创新。《脱贫大决战》恰恰符合了这两点要求。”
说起《脱贫大决战》节目的故事性,马晶感触良多。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门峡卢氏县身残志坚的脱贫带头人杨树春。“看了这期节目,感觉就像看一部电影,一个真实的人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马晶看来,这期节目的成功,就在于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和真实生动的主人公刻画。在这期节目里,主人公杨树春是真实的,他既有腿断之初在医院掩被痛哭的一面;也有自力更生、拒绝扶助倔犟的一面。采访者郎永淳也是真实的,他既要保持客观中立,又自然流露出对残障人士、对扶贫工作的真挚感情。
成功刻画人物,成功讲述这个故事的原因,恰恰是对细节的把握。“杨树春上山砍柴的时候,郎永淳下意识地就上去扶他,杨树春却很坚定,说你不要扶。然后就把很大的一捆柴火扛在肩上,拄了两个拐杖下山一直走回去。”
马晶认为,正是《脱贫大决战》中无数个类似这样的细节,深深打动了观众,赢得了节目的成功。
《脱贫大决战》——新媒体助力、多资源整合,叫好也能更叫座
对于下一季的《脱贫大决战》,马晶建议要更好地运用新媒体的手段,扩大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讨论中,马晶举例论证好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对于节目的重要性。
“河南卫视还有个节目叫《老家的味道》,这个节目不仅在新媒体推介上大胆尝试,还整合了电商平台资源,为群众滞销的农产品架起通往市场的桥梁。”马晶建议《脱贫大决战》和《老家的味道》这两个节目之间,可以在新媒体推介渠道、网络资源共享方面更多地进行尝试,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转载请注明:《总局监管中心马晶:《脱贫大决战》:细节出彩,打动观众》 复制链接
RSS